消化医生
2021-01-10 11:22:03胃部不适是普通人常见的症状,可表现为腹痛、腹胀、嗳气、打嗝、消化不良等,多因饮食不注意、受凉、吸烟、饮酒、情绪变化等而出现,那么,哪些胃病与胃癌有关呢?
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,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,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40万例,死亡约35万例,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%。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是防治胃癌的关键。通常胃癌需经过胃癌前状态发展至癌,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疾病和病变主要见下表:
胃癌前状态 | 分类 |
癌前疾病 | 慢性萎缩性胃炎 |
胃息肉 | |
胃溃疡 | |
残胃炎 | |
巨大胃黏膜肥厚症 | |
癌前病变 | 萎缩 |
肠化 | |
异型增生 (低级别/高级别上皮内瘤变) |
胃癌的癌前疾病是指一些与胃癌关系密切的胃部良性疾病。这些疾病如不经有效治疗,有可能会癌变。主要包括下述疾病:
慢性萎缩性胃炎
本病很常见,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升高。该病与幽门螺杆菌、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。根据我国的研究,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的中国人约1/4可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。该病与胃癌关系密切,有一定的癌变风险,需定期监测胃镜。
胃息肉
本病常见,胃息肉多于胃镜检查偶然发现,是一种形态的描述,可以是扁平、隆起、带蒂等表现,根据病理检查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、炎症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胃底腺息肉、错构瘤性息肉等。腺瘤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风险,息肉大于1cm时风险明显增加,发现这些类型的息肉建议行胃镜下切除,并定期复查。
胃溃疡
指胃黏膜受到胃内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过黏膜肌层的损伤。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,幽门螺杆菌、非甾体药物(如阿司匹林等)与胃溃疡的关系密切。溃疡越大,癌变的风险越高,溃疡活检病理中合并有肠化、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,癌变的风险亦有所增加。胃溃疡规范治疗后需复查胃镜。
术后残胃
因溃疡、出血等原因行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,癌变风险也会增加,特别是手术超过15-20年,这部分人群需定期行胃镜检查监测;
巨大胃黏膜肥厚症
又叫Ménétrier's病,本病较少见,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局限性或广泛性肥厚、粗大、迂曲成脑回状。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,癌变的风险较高。
胃癌的癌前病变是胃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,在一些致病因素持续作用下可发生癌变,致病因素去除后可能恢复正常。
从正常的胃黏膜进展到胃癌,通常需要经历以下的各个阶段:
正常胃黏膜→非萎缩性胃炎→萎缩性胃炎→肠上皮化生→异型增生(上皮内瘤变)→胃癌
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,易感人群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(比如幽门螺杆菌),可能会出现萎缩、肠化、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,最终发展为胃癌,如果将致病因素去除,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病变的发展。主要包括下述病变:
萎缩
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,数目减少,胃黏膜变薄,黏膜基层增厚。萎缩与年龄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。胃黏膜萎缩后随病程延长会有一定的进展,有一定的癌变风险。
肠上皮化生
慢性胃炎时,胃黏膜上皮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而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,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癌变的风险较普通人高10倍以上,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、吸烟、进食过咸的食物等有关。
异型增生(上皮内瘤变)
指胃黏膜的上皮和腺体偏离正常分化,形态和功能上呈现异型性表现的增生性病变,是发生癌变前的一个特殊阶段。分为轻度、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3个等级,轻中度异型增生相当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,重度异型增生相当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。出现此阶段的癌前病变需密切随访复查胃镜,必要时根据病情行胃镜下的治疗或手术治疗。
上述胃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都与胃癌有密切的关系,但癌变风险高低不同,并不是都会癌变,与病变的严重程度、发病的年龄、地区,病程时间长短,是否有肿瘤家族史,有无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,一般来说,病变越严重,发病年龄较大,处于胃癌高发区,病程较长,有胃癌家族史,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,这些因素都将使癌变的风险增加。具体风险需综合评估判断。
如觉得本文不错,欢迎转发并分享;
如有具体问题,可扫码关注医生公众号留言: